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打造我州先进制造业高地
田 华
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,是立国之本、兴国之器、强国之基。近年来,湘西州深入贯彻落实“三高四新”美好蓝图,以优势产业链建设为抓手,统筹推进产业强链、园区强基、服务强企,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。全州工业产值、增加值实现逐年平稳增长,产业发展呈现绿色化、高端化、集群化态势。立足新阶段、奋进新征程,我们要统筹产业、产业链、企业、产业生态“四个着力点”,服务和融入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,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一、突出优势优先,打造特色产业集群
改造提升传统产业。深入开展“智赋万企”行动,引导产业数字化转型,支持纺织、服装、造纸、建材、化工等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向中高端迈进,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积极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设备、新材料,通过改建、扩建、州内迁建等方式,淘汰落后产能,扩大绿色制造、智能制造规模,提升企业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。
巩固延伸优势产业。做强做优新材料产业集群,以锰、锌、钒、铝、陶土、方解石精深加工为重点,锻产业技术长板,加强冶炼技术清洁化、资源利用循环化、采选冶深加工一体化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,不断提高生产效率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降低能源消耗,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新材料精深加工产业化基地。做强做优绿色食品产业集群,以白酒、茶叶、油茶、醋、腊制品、果蔬加工为重点,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深入开展“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、育名企、树名家”行动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。
培育壮大新兴产业。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,以显示面板、智能终端、FPC柔性线路板与PCB印刷电路板为重点,谋划和引进一批重点产业项目,补齐充电器、数据线、移动电源等配件短板,支持FPC柔性线路板与PCB印刷电路板产业做大做强。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集群,以移动储能、小动力电池、消费类电池等细分领域为重点,发展壮大锂电池产业,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,加快推进钒储能项目产业化,打造国内先进钒储能产业基地。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,以道地药材、地理标识、民族药等特色优势品种品牌培育为重点,坚持规划引领和政策引导,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,布局专业园区,完善研发创新、交易流通、检验检测、合作对接等发展平台,做强中药材提取、加工,加强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,促进“药方变加工”、“药食两用”中药材品种的二次开发和升级换代,形成新产业。
前瞻布局未来产业。以轻轨制动盘、增材制造、光敏剂计提为重点,大力发展人工智能、3D打印、高端装备制造等未来产业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,加快数字新基建,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,引进一批国内外大数据领域高水平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,培育大数据新服务、新业态,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。
二、着力补短强弱,提升产业链水平
突出项目建设“强链”。州县两级分级推进产业发展“千百十”、“百十亿”工程,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安评、环评及土地、金融要素保障等困难和问题予以协调解决,着力优化项目建设环境,推动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。通过产业集群壮大一批、转型升级催生一批、招商引资引进一批、创新成果转化一批、优质企业裂变一批、依靠资源建设一批产业带动性强、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。重点推进酒鬼酒生产三区、吉首市FPC产业集群等20个制造业重点项目,加快建设进度和竣工投产达产,形成经济增长新支撑。
突出科技创新“延链”。加大制造业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和企业研发投入力度,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,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,提升企业创新能力,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、成果转化和创新产品推广应用。引导企业积极承担国、省重大专项,参与国省制造业关键技术、产品“揭榜挂帅”,积极申报实施省“100个产品创新强基”项目。引导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,着力打造质量品牌标杆企业,深化企业创新成果。推动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、研发活动全覆盖。
突出开放合作“补链”。发挥我州资源禀赋优势,加强产业链合作对接,借助糖酒会、广交会、世界计算机大会等会展平台,推动酒、醋、茶、果蔬加工等优势产业、产品“走出去”,加强高端技术、高端人才、优质资本、优质项目“引进来”。突出“引龙头、带配套”和“抓配套、引龙头”相结合,精准发力招大引强,坚持以“招”为先导,强化市场化招商,拓展外贸订单招商、工业地产招商、飞地园区招商、产业集群招商、创新成果转化招商、规划布局调整产能利用招商等方式,紧盯长三角、珠三角等企业向外转移发展的时机,组织开展“招商攻势”。
三、聚焦提质增量,梯度培育优质企业
培育规模工业企业。按照“扩增量、稳存量、提质量”的要求,持续推进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项行动。扩大规模以下企业数量,加快推进“个转企”“微升小”,做大新注册工业企业库,夯实规模工业企业培育基础。引导存量企业升规,建立小微企业重点培育库,积极引导主营收入达到入规条件的企业“升规”。突出新建项目入规,建立新建入规项目库,加强对近两年引进的项目跟踪管理,对建设进度快、投产早、效益好的项目纳入重点项目库,实行“店小二式”服务,促成项目及早建成投产入规。加强退规风险防控,建立退规风险企业库,加强对主营收入在3000万元以下且存在退规风险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监测、管理和跟踪服务。
培育专精特新企业。重点面向制造业中小企业,大力培育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。支持企业技术创新,开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“破零倍增”行动,加快新产品研发和发明专利申请。加大政府采购和推广应用力度,实施首购、订购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,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创新产品市场化产业化。强化专业服务,加强与专业平台机构合作,为专精特新企业申报、技术创新、上市辅导、投融资、数字化应用、工业设计等提供“点对点”服务。开展专业培训,举办中小企业企业家和领军人才培训班,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,提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,引导企业专精特新发展。
培育领航企业。遴选一批领航企业,聚焦我州优势产业,遴选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、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领航企业,加大政策扶持力度。鼓励企业整合重组,鼓励领航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开展“纵向拉伸,横向拉宽”型兼并重组,支持产品同质化企业联合重组或组建产业联盟,做大做强做优,实现跨越发展。
四、强化服务保障,营造良好产业生态
夯实发展平台。充分发挥园区主战场、主阵地作用,增强园区产业发展功能,加快产业园区扩区调规、标准厂房建设步伐,进一步完善水、电、路、气、通信、污水处理、消防减灾等基础设施,统筹推进园区金融服务、科技创新、人才服务、仓储物流等平台建设,着力提升园区基础配套功能,减轻企业非经营性负担。加快“五好”园区建设,优化园区产业布局,推进现代化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,提升工业设计、科技服务、现代金融等行业服务水平,促进企业、项目、政策、要素、服务向园区集聚。
抓好企业帮扶。发挥“三联”制度作用,推动实现州县领导联系帮扶重点企业全覆盖,在项目建设、政策供给、要素保障等方面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,助推企业发展壮大。常态长效开展“送解优”、“纾困增效”等助企行动,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,大力推动惠企政策落实落地,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。加快完善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骨架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,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。
强化要素保障。坚持精准施策,“一企一策”加强企业融资、能源、物流、用地、用工等要素保障。推进“银行行长进园区”,完善产业链供应链“白名单”制度,促进银企精准对接。推进“能效服务进园区”,积极争取企业电价阶段性优惠政策。深入落实援企稳岗组合政策,积极为劳务双方搭建合作平台,促进用工就业。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,支持工业用地采用弹性年期、租让结合等多种方式供地。加快“客货邮”建设,降低物流成本、提高物流水平。